中国摄影器材网 - 摄影器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促销信息 | 新品介绍 | 行情导购 | 法律法规 | 行业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品介绍 > 秋冬行摄大变焦比数码装备推荐,智能手机正当道
9.biz | 商业搜索

秋冬行摄大变焦比数码装备推荐,智能手机正当道

信息来源:p-e.cn   时间: 2018-11-06  浏览次数:207


刚过去的这几周里,和数码摄影相关的整个圈层都够热闹:相机界的各路诸侯不约而同在Photokina前后甩出全画幅“炸弹”,业界一时间欢欣鼓舞。同时,不断提升拍照技术的智能手机厂商们也纷纷推出了最新机型,让人们眼花缭乱。就拿三星和国内的华为/荣耀系、O/V系来说:各种多摄像头、超广角、大变焦,大有彻底取代一般数码相机的势头……

以上这些局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大利好。更多企业的投入,带来了更多新型态的数码影像产品,也为广大用户带来了更丰富的选择。技术的进步令影像器材可以更加小型化、高集成化,从而实现更好的便携性和易用性,对用户也越来越友好。在出游时,无论是摄影发烧友还是普通用户,都能更轻松地进行拍摄。

那么,正值深秋之际,我们来推荐一些最为紧凑、实用的大变焦摄影器材,品类覆盖35mm全画幅无反系统、APS-C画幅无反系统、M4/3系统、一体式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让它们帮助大家纵览这个金色的世界。

1、 全画幅——索尼α7Ⅲ+索尼FE 24-240mm F3.5-6.3 OSS镜头(10倍变焦比)

作为最早落地全画幅无反系统的先锋企业,索尼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半导体方面的修为可谓傲视天下,无论相机厂商还是手机厂商,很多都离不开索尼的感光元件。正是凭借这种底层技术上的领先和长久闻名于世的工业设计水平,他们率先将全画幅无反光镜相机推向商用,领先于竞争对手们长达5年。

 

索尼α7Ⅲ

从2013年问世至今,索尼全画幅无反系统已经推出α7系列的三代共8款机身以及一款旗舰级的α9。在α7系列中,每一世代均按照平衡型、高像素型、视频向来划分出三款产品,令不同类型用户有余地做针对性选择。目前,面向视频应用的α7SⅢ尚未发布。

从综合应用体验来看,在α7系列中我们主要推荐第三代平衡机型α7Ⅲ,因为它2400万的像素数量对于一般拍摄来说已经足够,并且它具有全系列最好的自动对焦性能,在其它功能的丰富性上也不亚于高像素的α7RⅢ。相比α7RⅢ,虽然α7Ⅲ并没有决定性的价格优势,但考虑到前者的4200万超高像素值对于拍摄精度的要求偏高,在旅行拍摄这种相对随意的场合里并不一定有优势,故而我们强推后者。

 

索尼FE 24-240mm F3.5-6.3 OSS

要为索尼全画幅无反配备大变焦比挂机镜头,FE 24-240mm F3.5-6.3 OSS是目前的唯一选择,因为无论原厂还是几大副厂,都没有推出其它类似规格的产品。这支镜头在广角端从24mm焦距起跳,拥有高达10倍的大变焦比,基本可以覆盖日常绝大多数拍摄需求。这种超大变焦跨度的规格,在全画幅镜头中并不常见,可能是因为很难保证便携性。而这支镜头,虽然物理规格略显夸张,但其体积和质量的控制都很出色,甚至还在有限的体积下实现了OSS,配合机身本身就有的五轴防抖,能让拍摄更加稳定。

行摄负重:机身565g+镜头780g+电池40g+存储卡2g=1387g

官方参考价格:机身13999元+镜头5050元=19049元

 

2、 APS-C画幅——佳能EOS M100+腾龙18-200mm f/3.5-6.3 Di Ⅲ VC(11.1倍变焦比)

在APS-C画幅领域,目前涉足无反业务的品牌主要是索尼、佳能和富士胶片,而曾经把产品做得不错的三星早已因业绩不佳而推出市场。当然,徕卡目前也有相应产品,但因其价位太过特殊,就不放在考虑之列了。

而对比索、佳、富三家,目前来看,产品定位最亲民的无疑还是佳能,其EOS M系列的中低端型号几乎完全采用消费级紧凑型相机的设计语言来研发。我们这次主推的机身,就是一款具有绝对便携性和易用性的产品——佳能EOS M100。

 

佳能EOS M100

这是一款外形简单、体型小巧、完全面向light users的无反相机。EOS M100的交互方式是偏向“傻瓜”式的,没有过多的功能键和拨盘,可见佳能设计这款产品的初衷就是要让所有用户都能轻松上手拍照,而非面向那些“玩机”用家。这款产品比较强调“智能手机般”的操作体验,用户可以采用触控式液晶屏轻松进行拍照,还可以利用翻转屏来爽快地自拍。

 

腾龙18-200mm f/3.5-6.3 Di Ⅲ VC

佳能原厂的EF-M镜头数量还不很多,其中确实有一款大变焦产品,是从18mm焦距起跳,但长焦端只到150mm,属于一个非典型规格。我们推荐大家选购的是著名副厂腾龙出品的18-200mm f/3.5-6.3 Di Ⅲ VC镜头,它具有在APS-C画幅大变焦镜头上最常见的18-200mm焦距范围,属于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高倍变焦镜头。这款产品体积小巧,也具有光学防抖性能,配合小巧的EOS M100可谓完美。

行摄重量:机身266g+镜头460g+电池34g+存储卡2g=762g

官方参考价格:机身4599元+镜头2980元=7579元

 

3、 M4/3系统——奥林巴斯PEN E-PL9+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Ⅱ(10.7倍变焦比)

M4/3系统是无反光镜式可换镜头相机的起始点。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由奥林巴斯和松下两家牵头主导并经营至今。由于感光元件面积相比APS-C更小一些,故M4/3系统相机在机动性上有比较大的优势,虽然它们的绝对画质可能相对要弱一些。

虽然感光元件限制了M4/3产品的画质,但作为发展得最早的无反系统,在多家厂商共同努力下,这个系统已经是目前完成度最高的无反系统,可以说已经没有多少“查漏补缺”的余地。无论是各档次的机身、各种功能的镜头和附件,M4/3系统都要比其它无反系统更完善。所以,如果想长期持有一套具有强大机动性和扩展性的可换镜器材,这是个绝佳之选。

 

奥林巴斯PEN E-PL9

我们推荐的机身是奥林巴斯的PEN E-PL9,它是O记旗下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无反最新型号,从它的末尾编号可以看出其具有充足的迭代史,大家自然不用担心功能不够用——发展了这么久,早已经是老油条了。而且如果把它“前世”的辉煌也算上,那可要就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叱诧风云的奥林巴斯35mm半格胶片相机PEN系列——你爷爷都不一定有这个系列岁数大。

 

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Ⅱ

镜头方面,长焦和微距素来是奥林巴斯的强项,毕竟它也是医用显微、内窥设备的“祖宗”级企业。再者,由于M4/3系统的量级偏轻,即便购买两支镜头来拆分标准焦段和中、长焦段,也不会造成太大负担。但为了极致精简装备,我们还是推荐合而为一。O记镜头列表里有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Ⅱ这样一款10.7倍高变焦比的产品,其光学素质、对焦速度以及静音表现都不错。

行摄重量:机身332g+镜头285g+电池46g+存储卡2g=665g

官方参考价格:机身3700元+镜头2899元=6599元

 

4、 一体式数码相机——索尼黑卡DSC-RX100Ⅵ(等效焦距24-200mm,8.3倍变焦比)

如今传统的纯粹消费级一体式数码相机已经几乎退出了市场,毕竟夹在越来越紧凑可换镜头相机和画质越来越强的智能手机之间,这个老品类的确没什么生存空间,只有极少数的个性产品能够存活。

 

索尼黑卡DSC-RX100Ⅵ

索尼的黑卡系列产品素来有着极佳的口碑,特别是其中的RX100系列,其特性可谓精准命中了需要它的用户——他们既不想过分依赖繁琐的可换镜器材,又对手机的拍摄能力感到不满足。从第一代到如今的第六代,RX100的每一款产品都有不俗的易用性和丰富的功能,系列也一直维持着几乎相同的小巧体型,放进衣袋并不是难事。

最新的DSC-RX100Ⅵ,相比之前的产品而言在镜头上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从之前的3倍、4倍等主流变焦比更替到了超过8倍。在广角端,镜头仍然从等效焦距24mm起跳,而长焦端则到达了等效焦距200mm。同时,镜头光圈值做到了以F2.8起跳。这样的镜头指标出现在一款可以被放进口袋的1英寸规格数码相机产品上,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行摄重量:本体274g+电池25g+存储卡2g=301g

官方参考价格:8499元

 

5、 智能手机——华为Mate 20 Pro(等效焦距16-270mm,16.9倍变焦比)

上个月,华为在伦敦和上海分别针对全球和中国地区发布了最新一代的旗舰智能手机Mate 20系列。Mate系列在华为手机家族中算是最高端的产品,每一次的该系列新品都会启用华为所有可面世的最新技术。

 

华为Mate 20 Pro

相机模块近年来已经成为华为手机的一项优势,其硬件指标比起其它厂商的产品确实有较大幅度的优势。比如,今年三月的时候,华为推出了采用三摄像头设计的P20 Pro机型,就很是惊艳,它不仅将手机摄像头重新带回了4000万像素时代,也第一次把1/1.7英寸的影像传感器规格带到了手机领域。

这一次的Mate 20系列全都采用了三摄像头设计,但并非完全沿用P20 Pro,而是基于P20系列的摄像头模块进一步开发了两套新的三摄像头系统。虽然规格上差异较大,但两套系统总体上思路相同,都是超广角摄像头+等效焦距27mm主摄像头+中长焦摄像头的组合,其中Mate 20 Pro、Mate 20 X和保时捷设计Mate 20 RS采用的高配版,沿用了P20 Pro的主摄像头和长焦摄像头,并加入等效焦距16mm的2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我们显然会推荐购买Mate 20 Pro机型,因为保时捷版本价位太高,而Mate 20 X的体型偏大。

 

三枚摄像头和一枚闪光灯是以正方形模式排列,官方称这整套模组为“矩阵多焦影像系统”,而其上方的铭牌显示了模组全称——Leica Vario-Summilux-H 1:1.8-2.4/16-80 ASPH.。在数字影像方向,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凡是有徕卡参与的华为手机产品,其摄像头都会遵循徕卡的镜头命名规则。如果对徕卡的规则和产品技术参数都比较熟悉的话,应该可以推断出Mate 20 Pro三摄模组的3个镜头分别是主摄像头上的Leica Summilux-H 1:1.8/27 ASPH.、超广角摄像头上的Leica Summarit-H 1:2.2/16 ASPH.和长焦摄像头上的Leica Summarit-H 1:2.4/80 ASPH.。

这套系统可以理解为将P20 Pro版本三摄中的2000万像素黑白摄像头换成了2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故Mate 20 Pro继承了P20 Pro几乎全部的拍摄性能和功能,并添加了新的功能。Mate 20 Pro也可以像P20 Pro那样实现手持长时间曝光拍摄、超高感光度拍摄以及融合多枚摄像头能力的5倍混合变焦拍摄。在此基础上,16mm等效焦距的超广角摄像头对整套系统进行了一个很有效且优质的补充。

 

(图片来自摄影师木西的微信公众平台文章)

在拍摄时,相机app的UI上会有一个快捷变焦的按钮,是用来控制摄像头系统在广角、1倍、3倍等变焦倍率间迅速切换,每按一次,系统会向更高倍率切换一次。初始是1倍状态,等效焦距为主摄像头的27mm;按一次则切换至长焦摄像头,等效焦距达到80mm,即3倍变焦状态;继续按变焦按钮,就切换至超广角摄像头,显示为0.6倍变焦,等效焦距16mm;再按则回归主摄像头。

以上操作逻辑与P20 Pro是一致的,有很不错的便捷感。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直接在Mate 20 Pro使用超广角摄像头,直接在相机UI的取景画面做类似与缩小照片的操作即可。

关于这款手机的拍摄素质,我们重点介绍一下超广角摄像头的情况。毕竟其它两枚摄像头与P20 Pro无异,而P20 Pro的拍摄效果其实是有目共睹的,且DxOMark的超高评分也很说明问题,无需再多介绍。那么Mate 20 Pro的超广角摄像头能拍出怎么样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摄影师于震所拍摄的风光作品。

 

于震拍摄

 

于震拍摄

 

于震拍摄

 

于震拍摄

 

于震拍摄

 

于震拍摄

(以上风光作品来自摄影师于震的微信公众平台文章)

这些照片都是摄影师使用Mate 20 Pro的超广角摄像头拍摄,其中应用了华为的长时间曝光功能。从照片效果来看,至少在这样的输出尺寸上,是不太容易挑出明显的毛病的。就算是使用全画幅相机拍摄,以类似的分辨率输出,恐怕其图像的视觉效果也并不会比这强多少。当然,若是认真地将这些照片以1:1的尺寸放大,肯定还是不能和大型设备去比较的,不过那样的比较本身也没有实际意义。

真正重要的,是作为一部手机,华为Mate 20 Pro的超广角拍摄能力是绝对过关的,并且达到了和三摄模组中其它两枚摄像头一样好的水平。对于手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甚至已经可以说这是很大的惊喜了。在变焦倍率上,华为Mate 20 Pro在广角端以等效焦距16mm起跳,途经等效焦距27mm的主摄像头、等效焦距80mm的长焦摄像头以及等效焦距135mm的5倍(以主摄像头为基准)混合变焦效果,最终达到等效焦距270mm的10倍(以主摄像头为基准)数字变焦。总体来看,华为Mate 20 Pro整体的等效35mm格式变焦范围应是16-270mm,变焦倍率接近17倍,其在多个焦段都有均衡的拍摄性能,明显领先于市场上的其它主流手机。之所以强调其它主流的手机,是因为毕竟在面对像松下Lumix CM1这样的“怪胎”时,由于物理规格上的差距,华为产品肯定无法在绝对画质上胜出,但凭借多焦段影像系统和强大的AI性能,华为Mate 20 Pro显然在应用范围上完胜。

16-270mm的等效焦距,从影像设备的发展史来看,属于一种突破性成果。虽然它是靠集成多路摄像头实现的,但毕竟也是开创了从超广角端实现大变焦的先河。单从这一点来看,目前的消费级市场上并无可选替代品。在有着出众变焦能力的同时,华为Mate 20 Pro的拍摄效果是显著领先于一般手机的。虽然不可能达到物理规格大幅领先与自己的照相机那样的水平,但具有1/1.7英寸的影像传感器,意味着它已经有作为专业摄影备机的基本潜质。从这个维度来看,有了这样一款手机,实际上是可以实现“无摄影包外出行摄”的目的的。

行摄重量:188g

官方参考价格:5399元起


来源:中国名牌网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摄影器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