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丁桂英,在别人眼中一直都是风风火火的“拼命三娘”。17岁,品学兼优的她因家庭贫困放弃了学业,成为一生的遗憾。但是,她却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人生梦想。30岁,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干劲,她成为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搞起了全市第一家摄影器材公司。40岁,凭着努力勤奋,她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终于圆了大学梦。9月25日,记者采访了共和国同龄人丁桂英。
人物小档案
丁桂英,女,1949年3月生,潍城区人,初中毕业后进入城区一家饮食服务公司做临时工,后转正提拔为中层干部。1979年,成为第一批下海经商人,开办我市第一家摄影器材公司。后调到三产办等政府机关单位。退休后仍然热爱各种文艺活动。
5岁
一家人与父亲团聚 在高新区胜利东街与金马路交叉口附近,记者见到了丁桂英。虽然70岁了,但她说话声音洪亮,气色红润,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大小活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丁桂英说,她出生在潍城区大于河畔一个小村子里,童年的记忆是艰苦的。 父亲由于工作原因多年不曾回家,她小时候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关于父亲的事情。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丁桂英排行老二,母亲拖着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那个时候,常年的主食就是地瓜、土豆,吃不上干粮。奶奶家实在养活不起这么多孩子,丁桂英的舅舅用一辆独轮车把他们娘儿四个接到了姥姥家。丁桂英的童年,基本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真正第一次对父亲有印象,是她五岁的时候。那年,舅舅再次用独轮车把他们送到了父亲工作的潍坊城区。在丁桂英眼中,父亲高大英俊,穿着一身褪色的中山装,一身正气。父亲的单位分配了一套房子,他们从此过上了团圆的生活。
17岁
弃上高中哭了三天 上学后,她成为学校第一批少先队员,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她热泪盈眶,顿时感觉自己长大了。 时光如梭,1966年,一直品学兼优的丁桂英顺利考上了高中。那个时候,一个班40多个学生,只有少数人能上高中,丁桂英开心极了。同时,她的姐姐也考上了大学。家里出了两个高材生,是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村里和学校都送来了大红花,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夸赞她们:“这就是丁家的闺女,多有出息!” 但是,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几天。那时,全家老小都靠着父亲的工资生活,压力很大。父亲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决定让姐姐去上学,丁桂英辍学打工补贴家里。这个决定,对丁桂英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不吃不喝,哭了三天三夜。 当年9月,看着自己的同学欢欢喜喜地走进高中校园,丁桂英默默收拾行装,去了城区一家饮食服务公司干临时工。
27岁
临时工转成正式工 丁桂英去了饮食服务公司下设的一家洗浴中心,工作分服务员、保洁员、房务员等多个工种,工资也分24元、25元、26元、27元四档。丁桂英选择了工资最高也最累的工作,每天清洗各种毛巾,从早干到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第一个月,丁桂英领到27元钱的工资,悉数交到了母亲手里。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汹涌而出,颤抖着接下了钱。父亲什么也没说,叹了口气走出了房门。 丁桂英说,当时怨恨过父亲,但心底也理解父亲,毕竟家庭的负担太重了。丁桂英把所有的心思藏起来,每天白天更努力干活,晚上就学习姐姐的高中课本,每次都是父母来催她关灯才睡觉。这段经历,为她后来重圆大学梦打下了基础。 1976年,饮食服务公司有一次难得的临时工转正机会。凭着平日的出色表现,丁桂英转正并提拔成了一名中层干部。从此,终于不再洗毛巾,丁桂英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30岁
开公司四处寻货源 1979年,丁桂英30岁。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她决定下海经商,放弃了原本的中层干部岗位,开办了潍坊市第一家摄影器材公司。 当时没有物流、没有网络,商家操心的不是怎么卖货,而是怎么进到货。丁桂英说,那时候只要能够进到相机,回到潍坊立马就被买走了。所以,丁桂英使出浑身解数寻找货源,青岛、上海、广州等地跑了个遍。 为了寻找货源,一个月丁桂英有27天在外面出差。“有一次,我跟对象说去两天,结果去了好几个地方都没进到货,一个多星期才回家。”丁桂英说,那时候通讯不便,她也没打电话回家,家人都快急疯了。 慢慢地,摄影器材公司越做越大,从只卖器材到上了彩扩冲印设备,再到后来卖钢琴等乐器。“那时候冲洗一张照片0.5元钱,来冲洗的人络绎不绝。”丁桂英说,公司的营业额翻番增长,成为纳税大户。
40岁
终于圆了大学梦 生意越来越顺,大学梦一直萦绕在丁桂英心头。40岁那年,经过两年的努力学习,她终于拿到了山东经济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的毕业证书,圆了她多年的大学梦。 从前,丁桂英父女俩一直回避着当年辍学的事,这成了两人心里的一道坎儿。看着她一切舒心,父亲有一天很高兴喝了点酒,趁着酒劲问:“还生我的气吗?” 听到这句话,隐忍了多年、坚强了多年的丁桂英再也忍不住了,抱住父亲放声大哭起来,仿佛要把这些年所受的委屈全部倾诉出来。 如今,年龄大了,丁桂英就唱歌、跳舞、演讲,生活十分充实。回想起过去的日子,丁桂英觉得,虽然受了许多苦难,但这一生也足够充实多彩。
责任编辑:大众网·潍坊